新浪微博
微信互动

创新点——评审专家挑刺的最爱

        申请基金和发SCI文章哪个更难?这是朋友们时常想跟酸菜探讨一个话题!酸菜培训的时候也剖析过,多年以前,发SCI似乎难于登天,然而经过几年医生全民科研的洗礼,SCI已变得稀松平常,反倒是国自然基金的标准因为申请人普遍科研背景的提升而水涨船高。即使不考虑申请人工作基础,仅从项目的学术水平评估,国自然的要求也远高于一篇发表SCI。

        之前阐述模块化写作的逻辑时有提及,无论是青年基金还是面上项目,学术高度应达到一篇一区SCI的水平,可是哪有那么多研究工作能高攀为数不多的权威期刊呢?所以这种自欺自人的假大空作风不能不说是一种集体的悲哀。现实是这样,你无法反抗,就只能学会苦中作乐。

        从科学假设衍生出研究内容和目标,接下来提炼的内容便是课题的特色与创新,逻辑思路可谓一脉相承。首先明确:特色与创新来源于科学假设的原创性。我们还是以前面说到的科学假设:在某临床问题所对应的科学问题中,靶标分子X通过介导Y通路(分子)产生Z效应为例来说明。

        先问自己,X分子具有Z效应是不是申请人的发现,如果是则此为创新点1;
        再问自己,X分子介导Y通路发挥Z效应其中的机制是不是申请人原创,此为潜在创新点2;
        然后,结合科学问题,问一问X→Y→Z调控通路是否在此问题中是一种新机理解释?如果是可作为创新点3;
        最后,结合临床问题,探讨X是否具有临床转化价值?如果申请人首次提出其临床相关性可视为创新点4。

        前面谈到研究内容不宜贪多,与此类似,青年基金一般有2-3项创新点足矣,而面上项目3项创新点则恰到好处,所以上面总结的创新采纳2-3条即可,无需全部罗列。

        到了这个阶段,你会发现科学假设原创的重要性,如果申请人过多借鉴了文献中的思路,甚至照搬靶标分子和通路,就会发现无法总结出那么多条创新,临床、科学问题不新颖,靶标分子也有相关报道,这种情况下只能尝试从研究方法、模型、观察指标等细节入手寻找创新点。比如:

  

        申请人应用了比较新的基因操作方法,以此实现特异性地靶基因调控;
        申请人构建了原发性的疾病模型,相比于诱导性模型能够更好模拟人的疾病发展等等。

        然而,沦落到这一步,项目的前景已岌岌可危了。
  
        也许你有扎实的研究背景,确实能够说服评审即使是小小的突破也是多年积累后重要的收获,在这一领域内报道虽多,但申请人很早就参与其中,工作有延续性,并非一时兴起搞移植性研究,那么可能还有救。

        酸菜提供了一种前后逻辑一致的舒展套路,肯定不是唯一的写作方法,创新性的总结花样繁多,在此就不一一阐释了,如果上面的路子也对你胃口,相信总结创新点也只需要吃杯泡面的功夫。接下来别忘了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与创新点相互呼应的关系,赶紧把这一部分也解决掉。

        X分子是否具有影响Z的功能表型,观点原创则可作为第1个关键科学问题;
        X分子发挥作用的通路和分子机制,观点原创则可作为第2个关键科学问题;
        X→Y→Z的信号轴是否是理解科学问题的一种新机理?作为第3个关键科学问题;
        X是否具有临床上转化为分子标志物的意义?作为第4个关键科学问题。

        创新点有几条,就可以对应列出关键科学问题,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必须描述解决方法,依然是“应用研究方案中的精细设计获得实验证据,从而逐一解答了各个关键科学问题,达到了研究目的”。

        可以按照组织、细胞、动物、分子四个层次来梳理,几个不同的维度研究内容相互佐证推导出X是否有功能?X的通路机制是什么?X机制的解析对于整个项目的科学问题有什么帮助?这几个问题的结论。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这里写一段示例。

上一篇:立项依据的框架性思维
下一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同行评议要点
分享到: